html模版






標題

為什麼會形成『花蓮太魯閣峽谷』?


問題


拜託!請告訴我,為什麼會形成『花蓮太魯閣峽谷』?﹝原因﹞請寫完整!謝謝!感恩!


最佳解答


太魯閣峽谷形成可分為二階段來敘述: ■ 大理岩的生成: 太魯閣峽谷的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由於褶皺、斷層而使大理岩重複出現,其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這些大理岩的原岩是石灰岩,亦即石灰岩受變質作用轉變成大理岩。 (1)石灰岩的生成:大約二億三千萬年前,當時古台灣尚未形成,在熱帶至亞熱帶清澈的淺海環境中,有蜓科、有孔蟲、珊瑚、石灰藻等生長,構成生物礁。這些生物礁是由碳酸鈣成份為主的生物遺骸聚集而成。生物礁四週向海的一側,受海浪作用成陡坡,礁體崩落成碎塊落入海中,沈積在陡坡之下。海底逐漸下沈,生物礁繼續維持在一定深度範圍內生長,換言之,生物礁繼續向上生長,如此循迴不已,生物礁的物質,常可沈積達一千公尺以上。這些厚層的生物礁,保存在岩層中,受上部岩層的壓力,組織變得成更緊密,經膠結及再結晶作用成為厚層的石灰岩。 (2)造山運動:台灣東部原始二疊紀的石灰岩,受後期的造山運動及伴隨造山運動的變質作用,而使石灰岩轉變為大理岩。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即多次的構造運動與變質作用,大理岩及其他岩石皆形成複雜的褶皺。 ■太魯閣峽谷的成因 (1) 台灣島的形成:約於四百萬年前開始,菲律賓海洋板塊的島弧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古台灣逐漸形成。至今碰撞作用仍在持續進行中,這可由花蓮地區或花東縱谷常有地震發生得以證明。花東縱谷以東是屬於菲律賓板塊之呂宋海溝與島弧物質;中央山脈及以西地區屬歐亞板塊。 由於菲律賓板塊的碰撞,擠壓亞洲大陸邊緣隆起而成為褶皺山脈,這就是中央山脈,上升為約四千公尺的高山。 (2) 大理岩層逐漸露出地表:中央山脈不斷隆起,使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而剝失,以至深處的大理岩逐漸抬升露出地表。 (3) 流水的切割:地殼的不斷隆起使具豐沛河水的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上已知是古老的大理岩層。而由於大理岩緻密不易崩落的特性,使其在立霧溪快速的下切作用下,形成近乎垂直的谷壁,造就今日的太魯閣峽谷。 ■ 溪流之美: 園區河流以發源於合歡山與奇萊北峰間的立霧溪為主流,呈順坡河,貫流脊樑山脈的東坡,流域大部屬於東部台灣片岩山地,向東流到新城北方入海。立霧溪上游地區支流較多,尤以北岸各支流流路較長。由南湖大山發源的陶塞溪合併小瓦黑爾溪後,於天祥匯入立霧溪,天祥以上有多用溪與瓦黑爾溪兩支流,下游有荖西溪與砂卡礑溪兩支流,這些都是北岸的支流 ,南岸支流都很短小,流路中瀑布多,是主要的景觀。 立霧溪以及各支流的流路,河蝕劇烈,下切作用強,到處呈現標準的峽谷地形。立霧溪從太魯閣到天祥的一段,河流兩岸絕壁高懸,流路鑿過大理石岩層,俗稱太魯閣峽谷,是世界罕有的雄偉峽谷。 全區河系的流路,略呈格子狀,河道橫斷地層形成橫谷,而支流與岩層走向平行,形成縱谷,上游支流多,下游支流少,因而水系呈勺子狀;上游岩層較弱,對侵蝕作用抵抗力較小,因此呈現開闊的山谷地形;下游岩質較硬,對侵蝕作用抵抗力較大,因此呈現陡峻的峽谷地形。


其他答案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29000015KK02260

049A2A7CEA903EAE
arrow
arrow

    r75fp79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